总站
张旗康论坛开讲 通往陶瓷产品与设计共生之路的七大观点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陶瓷网》 日期:2016-11-05 浏览

“与品牌一起成长”──产品与设计的共生共赢论坛暨第七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十大品牌评选启动仪式活动,作为以集体为中国陶瓷发声,赢得陶瓷与设计领域共鸣力挺的跨界联姻,聚合众多独立思考、携立场和评判而来的同行。如何建立适合自身的产品设计体系,犹如“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自此成为业界不断凝视探讨,打开通向产品与设计共生共赢之路的焦点话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天围绕“和谐人居空间的材料应用,看陶瓷研发与运用”主题的论坛对话,此间主讲嘉宾见地深刻、金句频出的智识呈现,至今令人意犹未尽。相信透过他们前瞻的观点回顾,我们更能洞悉产品与设计意连融贯的先机,成为通衢大道的开辟者,通往产品与设计的同生共赢之路。

论坛嘉宾

蒙娜丽莎集团董事 张旗康

谈陶瓷的柔性化生产:趋势已定 “两化”融合才能触发革新

对我们国内制造业而言,柔性化定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对于陶瓷行业来讲,现在还不具备这种条件。柔性化定制若想提上议程,需要把工业1.0,也就是手工制作这一块,彻底消亡干净。举个例子,目前包括瓷板等大一点的瓷砖在内,仍然留存人工量尺寸、看平整度、打包的处理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陶瓷产业的柔性化定制?我认为只有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国家工信部所倡导的“两化”问题),才能搭起基石,触发生产的革新。当然,这也是与国际接轨、同工业4.0对接,中国“工业制造2025”的重要部件。基于我国建陶工业发展的步调,在柔性化定制方面,可能会滞后于其他行业。

谈中国建陶未来的营销模式:以顾客为导向 成为服务型的制造企业

建筑陶瓷一直以生产制造为导向,处于“我生产什么,营销部门就去销售什么”的产品模式,包括终端的经销代理商亦复如是。

站在终端用户与设计师立场来看,就会产生这样的迷思和困惑:尽管店面的品类很多,花色纹理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却总是选不到心仪适配的产品。例如,许多项目投资方邀请的国外设计师,他们接受的文化历史熏陶的差异,造就了其本身设计观念的不一样,更会倾向于国外所见所识的瓷砖品牌,将瓷砖产品从国外发运进来,最后导致价格成本高昂的问题。

这种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的“4P” 营销策略,属于生产制造的导向模式,未来应该上升到“4C”:顾客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前面提到的成本,再者就是便利性和沟通,随时随地满足顾客产品购买的所求所需。“4C”营销不仅给予我们厂家工业化生产时的重大反思,更是研究个性化定制的关键,让我们得以跳脱生产导向性的固有思维,成为服务型的制造企业。

谈世界瓷砖流行趋势:灰色调风行 契合市场才有生产力

虽然“黑白灰”色调早已盛行,但今年刮起的博洛尼亚展灰色之风,我认为从美学角度来讲,灰色是最中性也是最耐看的,美学分值更是最高的。

回望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历程,瓷砖产品是一种土豪色调的增长演变,过往追求的都是将房子弄得金碧辉煌、耀眼夺目。

在工业化生产的模式下,超过十亿的陶企,它们的品类、花色都是很齐全的,相信无论是世界流行的灰色调,还是国内的鲜亮颜色,企业都在扮演着不断满足市场对产品需求的角色。

谈产品生产者、使用方、设计师的关系

提高价格权重 才能最终收获性价比

作为一个产品用量并不多的消费者,心中想望达成的是奔驰S级的装饰质量,但掏腰包时总喜欢桑塔纳的价格,这种消费观念在国内可谓屡见不鲜。纵观国外,为什么业主投资的项目,经过设计师的选材到施工完成,它最终能呈现相得益彰甚至远超预期的真实效果?

我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我们终端消费者的揣摩来看,“舍得”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舍得花高价请设计师,但因设计师选材的产品价格太贵,虽心仪终舍弃,自然装饰空间与设计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所以,这种消费者观念应该加以改变,既然你能舍得请国外的设计师,那么在选材、价格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大度一点,不能以低端的价格心理,去希求高端的美学品质。

反过来对我们生产制造者来说,性价比尤为值得去研究。前面指向消费者要舍得买贵的,但未必最贵的就是最好的。简而言之,当你通过讨价还价支付了满意的价格,装修完成让你大为赞叹,觉得非常值得,我认为这就是价值大于价格,这才是高性价比的典范。

尊重创造价值 产品与设计方能永续共生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不仅体现在生产企业身上,对设计师同样适用。因为三方信息不对称的缘故,设计师在将产品作为作品去设计时,也要兼顾投资方的项目预算,于是存在着找寻合适产品的矛盾和烦恼。

我们对此需要做一个全方位的思考与探讨,比如当自己的产品脱颖标新,立起高价的时候,便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高标价低打折。这种迷思可延伸至家居行业,为了竞争资源,满足提供给业主免费设计的需求,它们对设计师是不加斟酌的。以上导致的问题现状,表露着生产供应者和使用方,对装潢公司和家装设计师的不尊重。

总结归因,站在使用方消费者的角度,他们会认为免费提供设计是服务性的体现,但它背后所潜藏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设计师在设计选材之时,与供应商谈妥返点凌驾一切之上,于是设计师的心思更多便在利益方面,并非设计本身。最后呈现的效果,势必不能达到我们专业设计应有的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消解这种恶性循环的痼疾?我认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投资方、消费者等,都要对设计师树起足够多的尊重,重视设计师这个职业,永续共生,我们的整个行业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谈研发生产前端与设计师的配置:打开大门 立起品牌形象

我们去意大利不仅是去观展,还要带着一种思考:如何把设计师请到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的前端来探讨,听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经常做案例做项目,最贴近用户的切身需求,可以让设计师走进研发生产的前端,将这些反馈和问题跟我们一起进行针对性的研发。

我们今年蒙娜丽莎集团,组织了26人的博洛尼亚展考察团,和别的考察团相比,确实大有不同:从最先的参观工厂,到亲赴多个产品设计、应用设计领先的公司进行洽谈,购买一些设计稿回来,毕竟意大利在设计这块的地位是毋庸置疑、值得称道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去往装备企业、色釉料类企业,侧重探究如何把我们的这些设计,通过它们的装备、色釉料加以实现,最后反观国产配套装备的匹配可能。以上的各种举措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改变,看流行、观趋势只要两天就够了。

我们思考更多的应该是:可不可以带上经销商和设计师(产品设计、应用设计师等)去参展,预判企业明年后年需要推新什么样的产品,我们的产品能不能融贯设计风尚、契合中国消费市场。

包括史路迪在内的不少国际设计师都有同感:国内企业对品牌的宣挂和打造仍然不够。我们的产品能不能让设计师植入到脑海当中,他在设计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品牌,这些不是关起门来生产就会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贴近生产的研发所带来的成果。

谈设计与陶瓷产品渠道的对接:“中”字头协会搭桥 正视中国造

当下信息不对称,是对产品与设计师渠道对接存在的大问题。尽管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但彼此的信息未必就是畅通的。最生动的例子就是:一方面有需求,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这个是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认为现在的国际设计师,再也不能沿用过去三十年前的眼光看待中国,一定要正视中国制造:已经处在一个民用产品供应强大的状态,完全能满足国际的要求,甚至有些产品已不亚于整个欧美生产的水平,而且大企业拥有完备的区域经销体系,能即时为设计师提供好的落地服务。

那么,国外设计师如何了解、筛选陶瓷品牌和产品?我认为除了通过网上信息的搜集以外,还可以找到我们本身独有公信力的“中”字头协会。比如让协会为你们推荐两到三家品牌企业,意向达成以后就针对自己的设计项目,到厂家进行考察。

因此,若是设计师落地的项目在中国本土,强烈建议你们就地选材,应用中国陶瓷。这种有利于降低业主成本,对生产方、设计师带来极大裨益、互通共赢的方法,我们的厂家在考察费用等多方面,都会给予设计师全面的支持。

谈陶瓷产品与空间设计的融贯:重视结构性创新 建构体系思维

设计师只要带着设计方案与厂家商榷,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根据项目体量的大小,给出匹配的产品。我们先不用急于否定自己,因为企业一定会根据项目设计的难点,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便有所亏损亦会综合考量、在所不惜。

我认为品牌的核心要素是思维的改变。将最贴近消费者顾客的群体、有一定审美水准的人作为企业顾问团,以更贴近市场的方式进行共同开发。实现前面所提到的柔性化定制、产品与空间设计的融贯,不止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需要具体落实到装备的改造、制度标准流程,它是一个体系思维的体现。

体系思维的建构,推及结构性创新的程度,其所需的时间耗时比较长。比如只是一个花色、纹理的创新,这种现有的产品工业体系已有存量的设计匹配,企业从接到指令,到研发中心最后落实生产,应该只要三天就能拿下。因此,根据陶瓷与设计的具体需求而言,体系思维的建构,才能为产品结构性创新提供优渥的土壤。


经过本次陶瓷产品与设计论坛的预热,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中国陶瓷网承办的2017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十大”品牌榜评选活动(第七届)已于2016年10月8日起正式启动。

每年一度被誉为行业“百花奖”的“十大品牌”评选,不仅开创了行业先河,还为陶瓷卫浴品牌构建了一个更权威、更高端、更优秀的展示平台,为品牌营销赢得先机。

我们将与您一起擦亮中国陶瓷的荣耀勋章,共同见证中国瓷砖、卫浴、房地产、泛家居行业,每个品牌付出的价值、成长的足迹。